神佛共存

日本神道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,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。最初是產生於日本本土的泛神論神道,即認為萬物有神、萬靈皆敬。《古事記》是日本神道的奠基之作,解讀它有助於人們理解神道的原本含義。按照《古事記》的 記述,神道有兩處發源地,一處是日本人祭祀祖先神即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(三重縣三重市),另一處是祭祀大國主命的出雲大社(島根縣出雲市)。傳說中,大國主命是在權力爭斗中被天照大神子孫所滅的。所以,傳統日本神道是既祭拜祖宗,也祭拜敵 人,而且相比之下,更重視對后者的祭祀。在神道思想看來,死於自己手中的對手,如果不誠心祭祀,就會成為冤魂。而一旦成為冤魂野鬼,就會時時出來作祟。為了讓他們安息,必須建設好的神社加以祭奠。
這種神道傳統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前。正是基於這種思想,祭祀戰敗者的出雲大社在規模上要大於伊勢神宮。13世紀中國元兵入侵日本時,日本為戰死的中國人修建了寺廟﹔16世紀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,也不忘在京都修建耳塚,祭奠那些戰亡的朝鮮人。
公元9世紀,作為遣唐使在中國學習密宗的高僧空海回國。空海借助與天皇的私交,以京都東寺為據點,成功地將日本原有的神道與佛教結合起來,這是神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。這種神佛調和、神佛共存的宗教思想影響日本長達1000年,直至明治時代。
明治維新起,日本走上近代化發展道路,在諸多領域開展變革,體現在宗教領域就是神佛分離。當時的口號是廢佛毀釋,即徹底清除佛教的影響。雖然這場宗教改革名義上是廢佛尊神,但實質上卻是神佛俱滅。此后,神 道進入一種新的、變異狀態的發展階段,這就是以國家為神的靖國神道。

By 陳素燕(台灣)

第一日語暨文化学校